【摘要】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溫室氣體減排和低碳發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意義非凡。藍色碳匯潛力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庫。相較于森林碳匯,藍色碳匯擁有更多優勢。目前,中國政府正以藍碳合作為重點,引領“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同加強海洋合作,治理國際環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中國和東盟在藍碳合作方面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但也存在著一系列限制因素。因此,中國和東盟應該通過深化藍碳合作機制和政策溝通、加強次區域藍碳合作、完善藍碳市場交易合作和藍碳產業鏈等方式,催生中國與東盟地區的新型業態發展,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取得新進展。
“藍色碳匯” (以下簡稱“藍碳”) 也被稱為“海洋碳匯”, 是指海洋這個巨大的碳庫通過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并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洋每年都可以循環大氣中約900億噸的二氧化碳, 并且可以吸收大氣中1/3的二氧化碳, 優勢明顯。藍色碳匯相較于森林碳匯、草地碳匯和耕地碳匯來說潛力更加巨大, 儲藏量也更為豐富, 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聯合國在2009年發布的有關報告中確認了海洋在碳循環和環境變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藍碳” 開始逐步得到認可并受到重視。藍色碳匯方面的合作構成了海洋合作的重要部分, 在“一帶一路” 倡議取得豐碩成果的背景下, 在中國和東盟不斷推進“一帶一路” 相關合作的情況下, 中國應積極與東盟在藍碳方面展開合作, 共同推進全球海洋環境治理, 構建嶄新的“海洋命運共同體”。
01藍碳發展及中國—東盟藍碳合作的必要性
由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大氣中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會產生諸多發展問題并對人類造成危害, 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和應對環境治理危機, 中國目前已經采取了諸多減排舉措, 其中就包括開展海洋碳匯的相關研究, 將藍碳納入《“一帶一路” 建設海上合作設想》。藍色碳匯功能較其他碳匯來說優勢更加明顯, 發展藍碳以及進行藍碳合作對合作雙方是一項雙贏的工作。不僅有利于環境治理, 合作雙方在經濟、政治方面還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在海洋問題日益嚴重、低碳發展需求較大以及藍碳發展面臨重重威脅的情況下, 為了盡快實現藍碳可持續發展, 使其作為抓手推動“一帶一路” 倡議下的海上合作, 中國應與東盟攜手, 共同應對海洋環境和氣候治理危機, 加強海洋合作。
(一) 藍色碳匯功能
眾所周知, 碳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生命元素, 我們人類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碳, 地球上生命系統新陳代謝過程離不開碳的正常循環。而碳匯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太陽能轉變為地球上一切生命和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 維持著生命的進化。“藍碳” 的概念源于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藍碳對于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重要性。藍色碳匯對于減排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都對吸收循環二氧化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也在固碳、儲碳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藻類、各種各樣的貝殼生物都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等方式來獲取海洋中的碳, 中國每年通過養殖藻類和貝殼類等生物, 向海洋輸出180多萬噸碳。發展海洋碳匯并且與重要國家、地區、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不僅對于改善氣候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更對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海洋碳匯已經成為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我國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 要建立海洋碳匯的有效機制并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發展藍碳并拓展藍碳空間目前已經成為全球保護環境所需要共同采取的行動, 各國也在不斷為發展藍碳而努力。
(二) 中國—東盟藍碳合作必要性
1. 藍碳發展面臨威脅
藍碳這一概念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寬廣, 主要包括海岸帶、濕地、沼澤和深海棲息地、河口、近海等。碳匯擁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也涉及漁業碳匯、海草床碳匯等。中國和東盟都有著大量的發展藍碳的有利條件, 但是我國目前面臨著藍碳范圍大幅衰退的現狀, 紅樹林、鹽沼地和海草床的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也遭到了嚴重的毀害, 總體來看, 藍碳發展面臨較大的威脅。在沿海地區, 人為地過度砍伐, 建設大量基礎建筑工程, 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赤潮問題十分突出, 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生態污染, 還會降低近海的海洋固碳、儲碳能力。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 灘涂圍墾、填海施工、高速公路建設等項目層出不窮, 嚴重影響了海洋的生態環境, 極大地破壞了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陸海統籌才能使藍碳發展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不能只注重海洋的發展, 更不能只考慮陸地的利益。
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 之稱, 它也是凈化空氣的有效固碳器。調查顯示, 與20世紀相比, 紅樹林的面積已經減少將近2/3, 受人類活動不斷加劇以及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 紅樹林的面積可能仍將繼續減少, 大量稀有物種可能也會因此而減少甚至消失, 這會直接影響海域的固碳、儲碳能力, 使藍碳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除此之外, 海草床是全球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對象, 可以孕育出豐富的漁業資源, 但是目前受工程項目等人類活動所影響, 海草床面積大量減少, 漁業資源也隨著非法捕魚等問題的日益突出而不斷減少。鹽沼地不僅是動物們重要的棲息地, 還對海岸線起到保護作用, 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大量土地用途的改變使得鹽沼地的面積也在不斷減少。這些海岸帶生態系統面積的不斷減少, 會使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大面積喪失, 海洋儲碳能力下降。
中國和東盟都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盡管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 但區域海洋合作前景十分廣闊。在藍碳發展面臨極大威脅的情況下, 中國和東盟應該攜手合作, 共同應對海洋環境危機。
2. 海洋治理問題突出
藍碳發展與海洋治理息息相關。海洋治理程度高, 可以給藍碳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將會更好地促進海洋合作。海洋是風云故鄉, 是氣候調節器, 但是海洋的生態環境與災害問題也應引起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重視, 尤其是海洋垃圾問題。據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科研學者統計, 全世界每秒鐘有超過200公斤塑料被傾倒入海洋, 而每年人類在海洋里留下的塑料垃圾高達800萬噸。這些都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 給各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安全隱患。而如海嘯、赤潮等海洋災害嚴重波及沿岸各個國家, 對各個國家的共同合作產生了不小的挑戰。面對海洋生態災害多樣、高頻、規模增大的嚴峻形勢, 中國和相關國家都必須始終堅持以主動服務沿海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民生需求及海洋管理需求為牽引, 采取多種舉措, 不斷完善海洋環境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為海洋合作減少阻力。除此之外, 自從9·11恐怖襲擊事件以來, 全球恐怖主義犯罪問題愈加嚴重, 由于海運具有成本較低、運輸量大等優點, 恐怖組織更多地選擇在海上進行犯罪, 而東南亞海域由于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 海洋自然資源豐富等, 海上犯罪活動趨勢也日益擴大。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海洋問題, 也為藍碳合作增加了阻力。
中國—東盟海域海洋問題嚴重, 非傳統安全問題等日益突出, 對中國和東盟進行海洋合作產生了一定的阻礙。為了更好地治理海洋非傳統安全等問題, 中國和東盟也更應該攜手, 一起應對海洋環境治理問題。
3. 雙方低碳發展需求較大
我國與東盟國家擁有相同的發展藍碳立場, 低碳發展需求旺盛。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 中國在促進低碳發展、控制碳排放量方面做了諸多努力, 但是當碳排放量控制力度加大時, 僅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是不行的。中國和東盟國家都是碳排放量大國,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 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也增長了2.5%。“一帶一路” 倡議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逐漸增多, 目前面臨著來自氣候變化、環境、貧困等多方面的挑戰, 同時中國和東盟等相關國家也將在未來成為節能減排的重要力量。參與“一帶一路” 的國家碳排放增長率都超過了世界碳排放增長率的平均數, 在共同擁有巨大的低碳發展需求時, “一帶一路” 國家迫切需要提升綠色發展效益, 降低生態環境惡化的后果, 因此中國和東盟等相關國家應該攜手共同應對環境治理問題, 加強合作。
4. 藍碳合作對雙方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藍碳, 推動中國與東盟在藍碳事業方面進行合作, 對于新時代的中國與東盟來說, 都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的正確選擇。藍碳合作有利于催生中國—東盟新型業態發展, 創造雙方就業機會; 有利于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有利于保護海域生態環境, 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有利于全面發展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建設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海洋命運共同體”。因此, 進行藍碳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第一, 可以催生中國—東盟新型業態發展。藍碳是新興事物, 藍碳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朝氣蓬勃。在“一帶一路” 倡議的背景下, 中國與東盟在經濟發展上利益契合度高, 合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如果可以進一步加強雙方在藍碳經濟方面的發展, 可以更好地為相關國家提供新興就業機會, 降低失業率, 促進就業, 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穩定, 也會推動雙方之間的新興業態的發展, 打造一個以海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藍碳產業經濟合作新模式和藍碳產業鏈, 為相關的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寶貴的經驗, 創造嶄新的活力, 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為全球海洋環境治理吸納更多高質量的人才, 促進藍色經濟的發展。
第二, 可以保護雙方海域生態環境。目前,中國與東盟在海域上面臨著重重環境威脅, 海洋治理危機和海洋垃圾傾倒現象日益嚴重, 嚴重影響了相關海域的生態環境發展。發展藍碳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海域生態環境, 將有效保護中國與東盟海洋國家的海岸帶生態系統, 提高我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增加相關海域紅樹林、鹽沼以及海草床的面積, 提高其修復能力,進一步促進減排, 更好地保護海域生態環境并做到可持續發展, 更有利于雙方在氣候變化領域加強自己的國際話語權。
第三, 有利于建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海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于2019年4月23日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強調了合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中國—東盟將要建構的“海洋命運共同體” 是一種通過共同分享海洋發展理念與機遇、共同應對海洋安全風險、推進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理念, 這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繼承與發展,也是對“和諧海洋”的順承與發展。“海洋命運共同體” 的發展理念是中國政府首倡并不斷推動相關國家進行海洋合作的重要指導理論。堅持陸海統籌, 發展壯大海洋經濟, 促進海洋文化文明交流共生, 增加海洋治理的手段, 明確海洋治理的目標與方法, 在“一帶一路” 倡議的背景下推動中國—東盟藍碳合作,有利于雙方更好地在海洋領域展開合作, 更好地建立中國—東盟“海洋命運共同體”,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助力。
第四, 雙方藍碳合作將會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發展藍碳事業和促進藍碳合作, 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可以進一步協調和發展中國與東盟在新時代的海洋合作。可以預見的是, 海洋碳匯將是未來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海洋環保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行業領域, 而東盟又占據絕佳的地理位置, 優勢明顯。如果東盟可以在藍碳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 那么不僅東盟自身會因此得到更好的發展, 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一帶一路” 倡議也會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向前發展, “一帶一路” 自身的發展成果也可以實實在在地普及東盟國家的發展領域。藍碳領域可以填補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海洋合作領域中的空缺, 使得“一帶一路” 倡議在貿易、投資等相關領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將“藍碳計劃” 納入國家“一帶一路” 倡議框架, 將更好地推動“海上絲綢之路” 建設, 減少我國和東盟國家碳排放總量, 降低氣候變暖對世界的危害, 同時“一帶一路” 倡議致力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這將在藍碳合作中發揮重要的力量。總體來看, 中國與東盟在“一帶一路” 倡議的框架下進行合作有著充分的發展空間。
2015年, 國家自主貢獻(INDC) 機制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確立,要求各締約方自行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氣候變化目標自主貢獻內容包括減緩貢獻, 減緩貢獻內容包含減緩目標。如表1所示, 中國和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都提交了自己的國家自主貢獻減緩目標和全球環境治理方案, 可以看出中國與東盟各國都對減排擁有強大的需求, 希望可以實現低碳發展。基于此, 中國與東盟國家更應在碳匯方面進行合作, 充分利用先天的豐富海洋資源, 在海洋碳匯合作上取得新進展。
02 “一帶一路” 背景下中國—東盟藍碳合作的有利條件
東盟各國目前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倡議, 中國—東盟合作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展。在藍碳合作方面, 中國與東盟各國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中國與東盟產業基礎雄厚、互補性強, 為海洋碳匯合作奠定了基礎; 中國—東盟政治互信不斷加強, 為海洋碳匯合作減少了一定的阻力;中國與東盟海洋國家的海岸線都較為綿長, 海域遼闊, 藍碳資源十分豐富, 這為藍碳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各自海洋治理經驗都較為豐富, 為藍碳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因此, 中國與東盟各國都要把握住這絕佳的合作機遇, 共同創造關于藍碳的海洋合作新篇章。
(一) 中國與東盟海洋產業基礎雄厚、互補性強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海洋強國” 戰略后, 海洋經濟發展迅速, 海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藍碳經濟作為新興海洋產業也正處于起步階段。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總量約為8.3萬億元, 比2017年增長約6.7%。東盟國家海洋產業基礎也十分雄厚, 馬來西亞擁有巴生港和丹戎帕拉帕斯港兩大重要集裝箱港口; 菲律賓的漁業資源十分發達,是世界第四大造船國;泰國旅游資源較其他國家更為豐富, 是亞洲最為重要的旅游國家之一, 泰國海邊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去游玩; 越南2019年也極其重視海洋產業的發展, 海洋意識較強。
除此之外, 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互補性較強。菲律賓油氣資源較為有限, 中國海洋油氣業發展迅速, 擁有較強的海洋油氣開采能力, 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在油氣資源開采方面都展開了合作。中國與東盟在造船行業上實力雄厚, 菲律賓現已成為世界第四大造船國,在中國造船產業已經有所飽和的情況下, 菲律賓、越南等國家的造船業發展勢頭強勁, 海洋政策也日益完善, 為中國與東盟海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為藍碳合作提供了動力。
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一帶一路” 框架下展開合作已經有6年時間, 總體上來看, 合作范圍廣, 在海洋產業領域取得了許多成果。東盟各國正在發揮其自身的區位優勢、對外合作的渠道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經濟增長的后發優勢等, 積極與中國展開合作。2018年, 中國和東盟之間的雙向貿易額高達5900億美元。到2018年底, 中國與東盟雙向累計投資額達2100億美元, 雙向投資存量近15年間增長了近20倍。中國與東盟海洋產業優勢明顯, 雙方產業互補性強, 為藍碳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為發展藍碳經濟合作創造了新的絕佳機遇。
(二) 中國—東盟海洋環保合作成果豐碩
中國與東盟國家同為發展中國家, 也是經濟上的后發國家, 面臨著許多后發國家所共同存在的發展問題, 也都曾經犧牲了本國環境來謀求經濟上的發展。但是隨著各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大,各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與東盟國家也成立了相應的海洋環保機構和合作平臺, 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中國與東盟所進行的海洋環保合作領域主要是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海洋環保科技等領域。2007~2015年實行的《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戰略》推動雙方在環保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第十三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成功發表了《中國—東盟領導人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 2011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行動計劃(2011-2013)》也開始實行;2017年12月, 中國—東盟海洋環境資源保護與利用論壇強調海洋合作是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領域; 2018年9月在廣西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圍繞綠色“一帶一路” 領域開展交流研討;2018年12月, 在廣州舉行的“一帶一路” 綠色發展能力建設活動圍繞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實踐經驗進行了交流; 中國與東盟目前也正在大力施行《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戰略(2016-2020年)》, 這將會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海洋環保領域的深層次合作。
在中國—東盟雙方目前互信程度有待加強的情況下, 海洋環保領域是雙方可以更加深入展開合作以推動中國—東盟伙伴關系更加牢固的領域范疇, 而發展藍碳也正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可以共同合作、促進伙伴關系更加穩固的重要舉措, 尤其是藍碳合作和發展在國際上也是剛剛起步的情況下, 中國率先發展藍碳, 與其他國家展開藍碳合作, 可以為國際社會提供豐富的經驗, 不斷豐富與完善國際環境治理經驗。
(三) 中國—東盟海洋資源豐富
中國與東盟擁有寬闊的海域與綿長的海岸線, 擁有藍色碳匯發展最需要的海洋環境, 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東盟國家也多為海洋國家, 藍色碳匯的合作可以搭建起中國與東盟國家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 的重要橋梁。
東盟的海洋國家多是海洋養殖大國, 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 可以更好地發展海洋漁業碳匯資源, 開展碳匯漁業調查與研究。東盟海洋國家大多水體營養豐富, 如印度尼西亞的海水養殖產業就十分先進, 擁有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海水養殖的貝藻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并不需人力資源進行投喂,因此, 這是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成本最低的方式,其經濟效益顯著, 并且可以更好地增加海洋碳匯的工作, 實現海洋碳匯能力的飛速提升。
豐富的海洋資源是中國和東盟海洋國家發展藍碳合作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中國與東盟海洋國家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完善, 生物呈現多樣性。中國發展藍碳優勢獨特。中國海岸線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擁有面積達3萬公頃的海草床和2.5萬公頃的紅樹林、約30萬公頃的鹽沼, 以及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海水養殖產業。東盟國家諸如印度尼西亞等也因為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積極發展藍碳, 在達拉灣島設立藍碳試點,制定國家藍碳發展的可行性計劃。因此, 中國與東盟國家豐富的海洋資源也為雙方開展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03 “一帶一路” 背景下中國—東盟藍碳合作的挑戰和對策
盡管中國與東盟國家進行藍碳合作擁有迫切的必要性、良好的合作基礎和絕佳的機遇, 并且中國與東盟的藍碳合作對于雙方都有著強烈的戰略意義,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藍碳合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需要合理利用相關合作基金, 通過“一帶一路” 的合作平臺向東盟國家提供中國發展藍碳的技術與心得, 相互交流借鑒, 共同推動全球環境治理。
(一) 中國—東盟進行藍碳合作的挑戰
雖然中國已經與東盟在20多年的海洋合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雙方也在“一帶一路” 倡議中達成了許多合作, 但是在新興的藍碳合作中, 雙方仍然面臨諸多阻礙。雙方政治互信有待加強, 對于藍碳合作也缺乏認識與指導, 域外大國的阻礙也會對雙方的合作產生不利的影響。
1. 藍碳合作的引導與認識缺乏
“藍碳” 作為一個新鮮的名詞, 本身就處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 目前沿海漁民對藍碳發展抱持著自己的態度, 存在短視的行為, 并且中國與東盟的海洋國家都對其缺乏正確的認識與宣傳, 大多數普通民眾對“藍色碳匯”這一新鮮名詞概念并不熟知, 加之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 藍碳的推廣與發展更是舉步維艱。中國與東盟要想在區域層面對海洋碳匯進行合理的引導與合作, 首先就應該破除認知局限。
除此之外, 隨著國際越來越關注氣候問題, 中國與東盟國家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升高, 但是大部分的民眾都缺乏相應的引導, 因此也缺乏主動性意識, 總是被動地去接受, 沒有積極地參與減排工作。海洋碳匯項目一般都由政府部門負責, 因此環保非政府組織和民眾即使想要積極參與, 由于缺乏相應的引導與認識, 也不能在開展具體的海洋碳匯項目方面產生較大的作用。因此, 加強對藍碳合作的引導與認識應該是進行藍碳合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 藍碳合作政策溝通不足
東盟國家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 與中國在海洋方面的合作早已穩步推進, 涉及領域較廣。尤其是最近幾年, 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海洋合作穩步推進, 已就海洋合作方面達成了共識, 但是在具體的合作政策與措施方面, 中國與東盟成員國還在溝通上存在較大差異。其實不僅是藍碳合作方面, 中國與東盟國家政府間政策溝通不足的問題也是影響雙方交流的重要因素。
3. 中國—東盟藍碳市場交易制度缺乏
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緩解來自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壓力, 《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看作一種可以用于市場流通的商品。藍碳市場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市場交易規則下, 通過開展藍碳項目來獲得或者增加相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碳匯量。目前, 藍碳交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 并且已經形成了一些交易中心, 也有了明確的碳匯市場交易建設, 我國及東盟國家由于經濟發展起步較晚, 目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 還受到來自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問題的影響, 藍碳交易市場建設遇到了極大的阻礙, 我國及一些東盟國家并不具備發展藍碳市場交易的條件, 因此藍色碳匯市場交易制度也極其不完善。
除此以外, 藍色碳匯市場是一種創造性市場, 建立完善的藍色碳匯交易機制難度不斷加大, 相關的責任監管權力也難以明確劃分。而且中國和東盟各國、各地區之間發展藍色碳匯的程度參差不齊, 這種情況也為中國—東盟建立統一的碳匯標準增加了難度。
(二) 中國—東盟進行藍碳合作的對策
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 海上合作設想》中明確提出“加強藍碳國際合作”。為應對上述存在的種種問題, 中國與東盟應該通過宣傳等各種手段不斷加強國家和民眾對藍碳的認識, 常設藍碳合作論壇、加強海洋高層對話機制的建設、深化中國—東盟藍碳發展政策溝通, 加強次區域藍碳合作, 加強藍碳市場交易合作, 完善藍碳產業鏈, 通過“一帶一路” 的平臺向東盟國家提供中國發展藍碳的經驗與技術, 實現中國與東盟關系的飛躍式發展。
1. 增強藍碳合作意識, 建立中國—東盟“藍色伙伴關系”
建立中國—東盟“藍色伙伴關系”是進一步鞏固中國與東盟海洋合作的重要舉措, 同時要在建立“藍色伙伴關系” 的基礎上, 不斷提高雙方民眾對于藍色碳匯的認識、強調其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增強藍碳合作意識, 這就要求各個國家之間以及政府部門要增強對藍色碳匯的宣傳意識, 不斷普及藍色碳匯的重要性, 增強民眾對藍色碳匯發展重要性的認同感, 政府和民眾一起努力, 才能真正使藍碳的發展切合當地實際, 符合“一帶一路” 倡議的發展需求與要求。
其次, 中國于2017年提出了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的倡議, 截至目前已經與歐盟、葡萄牙建立起了“藍色伙伴關系”。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更加牢固的“藍色伙伴關系”有利于雙方更好地在藍碳方面展開合作, 發展藍碳經濟, 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減少矛盾分歧與誤解, 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為了建立更好的“藍色伙伴關系”, 就要以具體項目為抓手, 促進務實合作, 增進合作交流平臺的建設, 拓展雙方海洋合作空間, 才能使藍碳這一新興事物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 深化中國—東盟藍碳發展政策溝通
首先, 針對中國與東盟國家藍碳發展政策溝通不暢的情況, 中國與東盟國家應該常設藍碳合作論壇, 在論壇會議過程中保持溝通暢通。同時,中國應加強“一帶一路” 倡議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領導人的會晤, 實時溝通, 確保可以實時交流并完善政策。
其次, 要建立藍碳發展合作機制, 這樣才能更好地加強機制層面的溝通。中國與東盟應該建立藍碳生態系統的監測與合作機制、海洋污染合作治理機制、海洋高層對話機制、海洋環境生態保護機制,建立多個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機制。
3. 加強中國—東盟次區域藍碳合作
東盟國家眾多, 在“一帶一路” 倡議下進行合作時, 中國不可能確保與每個國家在戰略對接上不出任何差錯, 并且雙方在合作與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域外大國的干涉與阻撓。因此, 中國應妥善地與東盟次區域展開合作, 并且盡量避免在敏感領域的對話與交流。選擇次區域地區時, 應首先選擇與中國歷史往來友好, 且高度信任“一帶一路” 倡議并支持其發展的國家與地區。中國可以先選擇與柬埔寨、緬甸、泰國等國合作, 最大程度地減少沖突, 以這些國家為試點, 逐漸向外擴大合作范圍, 與東盟總體上進行協調相比, 解決與這些國家進行藍碳合作的阻礙的成本更低、困難更小。因此由點及面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藍碳資源的浪費, 最大程度地協調雙方的合作。
要在次區域合作過程中做到: 保護重要的藍色碳匯棲息地, 通過一系列舉措使海洋漁業生態系統恢復到合理狀態,并且不斷修復紅樹林、鹽沼地以及海草床, 通過清除污染物等手段, 對一些污染嚴重的海域進行整治修復等。
4. 加強中國—東盟雙方政治互信
中國應該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抓手, 推動中國與東盟的海洋文化與文明的交流, 推動雙方海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加強雙方在政治安全領域的互信。要始終秉承互利共贏的心態去看待雙方發展。中國在不斷分享發展理念與發展成果的同時, 東盟部分國家也應該改變自己的態度,重新審視與中國的發展關系, 才能更好地推動南海問題的解決, 采取友好的態度促進雙方互利共贏, 這才是發展藍碳、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的最好基礎。
5. 加強藍碳市場交易合作和藍碳產業鏈
第一, 中國與東盟國家都應該完善自己國家的市場交易合作機制, 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提高企業的發展積極性和市場的流動性。充分利用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 減輕藍碳開發企業的稅負, 推動碳匯市場交易體制的完善。落實到具體行動方面, 各國應主要推動相關企業建立關于藍碳的市場交易, 還應該不斷對其進行激勵, 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藍碳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 國家間也應該推動構建完善的藍碳相關的市場交易合作體制, 爭取早日將其列入相關法律。
第二, 要不斷完善藍碳合作的產業鏈。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藍碳報告》也對發展藍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要建立一個全球藍色碳匯基金, 以此更好地完善藍碳產業鏈。要推動藍碳產業不斷創新升級,產業鏈內容不斷豐富, 尤其是要不斷推動海洋漁業的發展, 發展漁業碳匯, 更好地服務于海洋碳匯, 利用市場手段推動藍碳發展,加強科學研究和創新, 從經濟、人文、旅游資源等不同方面完善藍碳產業鏈, 完善藍碳標準體系。
04 結 語
藍色碳匯擁有巨大的固碳儲碳能力, 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關注。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碳排放將于2030年左右達峰值, 面臨著較大的減排壓力,因此近年來也不斷開拓藍碳這一新空間來取得減排問題上的新進展。中國和東盟在“一帶一路” 倡議合作上取得了良好進展的同時, 也應不斷加強海洋碳匯領域的合作。在藍碳發展面臨嚴峻形勢、全球環境治理問題日益突出以及中國與東盟各國都擁有強大的低碳需求的情況下, 中國與東盟需要在藍碳領域展開合作。中國與東盟擁有廣闊的海岸線, 在海洋合作方面經驗豐富, 治理能力較強, 且中國與東盟的海洋產業基礎雄厚, 海洋經濟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應在此基礎上展開合作。同時要注意中國與東盟之間政治互信程度較低、民眾對藍碳缺乏認知、政府對藍碳的發展缺乏引導、南海問題的阻礙以及藍碳的市場交易體制并不完善等關鍵問題。要通過加強中國—東盟“藍色伙伴關系” 的構建, 深化發展政策溝通, 增強對藍碳的認識、增加次區域合作等一系列措施, 幫助中國—東盟在減排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推動亞洲乃至世界的環境氣候變化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